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
Therese Pei Fong Chow Research Centre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希望: 正電子掃描技術應用於中風病人的研究--中大研究團隊獲食物及衛生局頒發「卓越研究獎」

2017年06月16日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希望: 正電子掃描技術應用於中風病人的研究

中大研究團隊獲食物及衛生局頒發「卓越研究獎」
 

食物及衞生局於 6月16日舉行2017年衞生醫護研討會,表揚八項對醫療衞生研究和健康促進有卓越貢獻的項目。其中,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與研究團隊獲頒發 「卓越研究獎」。
 

「卓越研究獎」於「衞生醫護研討會2017」公布,由候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中)於會上頒發;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區頴芝醫生(左)及養和醫院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梁炎濃醫生(右) 代表研究團隊出席領獎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與研究團隊,包括區頴芝醫生(右二)、黃沛霖博士(左一)、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科學系的朱昭穎教授(右一)

 

隨著人口老化,估計未來30年香港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數字將上升3倍,即由2010年的10萬人大幅上升至2040年的33萬人,故推行預防認知障礙症的措施實在刻不容緩。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是全球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從病理角度來看,此症的特徵是腦內積聚「澱粉樣蛋白」(俗稱「老人斑」)。但很多病理研究指出,很多腦內積聚「澱粉樣蛋白」的長者不一定患上認知障礙症,而醫學界仍未能完全解釋此現象。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包括區頴芝醫生黃沛霖博士、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科學系的朱昭穎教授,攜手與養和醫院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梁炎濃醫生何志禮醫生合作,進行全世界首個採用Pittsburg Compound-B正電子掃描 (Amyloid PET) 這項嶄新科技的研究,檢視腦血管疾病如何引致腦內潛伏「老人斑」的長者出現認知障礙症。此研究更在2010年獲得食物及衛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贊助。

此項研究分析了 50 位病人,他們都曾經歷中風或小中風(即短暫腦缺血),但在中風前沒有患上認知障礙症。團隊為他們進行了 Pittsburg Compound-B 正電子掃描 (Amyloid PET)。在這 50 位病人當中,其中 12 位的腦掃描中出現顯著的「老人斑」。而在這 12 位病人中,幾乎全部(當中 11 位,即92%)病人都在經歷中風或小中風後,很快發展出認知障礙症;而其中 3 位病人在患上認知障礙症前只經過一次小中風。這是全世界首項在活人身上顯示腦血管病能夠觸發腦中潛伏「老人斑」的長者出現認知障礙症;縱使只是輕度中風或甚至小中風,亦能觸發認知障礙的出現。如果可以預防中風或小中風,即使腦中潛伏「老人斑」亦未必會出現認知障礙症。此項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預防腦血管病的措施可預防阿茲海默認知障礙症。這些預防方法包括控制三高(血壓、血脂和膽固醇)、戒煙、多做運動、控制體重、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和接受心房顫動檢查等;患心房顫動者,應服用抗血栓藥物。

傳統的影像掃描,如電腦掃描 (CT) 或磁力共振 (MRI),未能照出腦內潛伏的「老人斑」;而以往只有透過死因研究才可斷定阿茲海默症。正電子斷層掃描在2004年出現後,令醫生可從影像中看到腦部潛伏的「老人斑」。養和醫院何志禮醫生及梁炎濃醫生領導的團隊更迅速引入此技術。有見及此,中大莫仲棠教授隨即夥拍養和醫院進行上述研究。

有關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期刊如 “JAMA”,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Alzheimer’s & Dementia” 及 “Stroke” 中發表。雖然現時仍沒有針對腦部「老人斑」的治療方案,但此研究結果顯示阿茲海默症或可透過管理血管健康來預防,為患者帶來希望。

團隊未來研究方向包括利用視網膜影像技術(眼底相)這項簡易檢測工具作臨床應用,為未患有認知障礙症但腦內潛伏「老人斑」或腦血管病變的病人檢測,並研發有效預防措施,以在最早期階段及早遏止認知障礙症病發。

 

有關食物及衛生局「卓越研究獎」: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706/16/P2017061600370.htm?fontSize=1

 

 

 



返回最新消息列表